文|余时
(相关资料图)
编辑|知了知了
01 | “去家族化”的相关研究
(1)“去家族化”的概念
家族企业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全球约70%的企业由家族所有或经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面临着交接班问题,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后发现, 我国大多数家族企业都不愿意将企业传承给自己的子女 。
这些企业普遍认为,家族式治理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新发展,于是他们尝试脱下家族化的外衣,通过“去家族化”实现转型,谋求企业发展的新思路。
家族企业转型的方式不同,“去家族化”的程度也将受到影响。
以下三种方式下的“去家族化”程度越来越高:
一是 创始家族仍然是企业的最终控制者,由非家族成员即职业经理人执行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 ;
二是 企业的所有权在企业内外部被分割或转让,创始家族只保留经营管理权 ;
三是 创始家族完全从企业中抽离,既不保留控制权,也不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
(2)“去家族化”的动因
在企业国际化、集团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家族企业传统的治理模式愈发显得捉襟见肘,其自身的局限性逐渐凸显。
例如,Timothy&Mary&Ian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解释道, 家族化管理在企业的发展初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着企业走向成熟,这种边际效益逐渐减少 。
如果家族成员的管理水平跟不上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就很有可能倒退。
Shleifer&Vishny也认同企业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缺乏管理才能的管理者是企业最大的成本 。
除此之外,Bruce&Picard、Wennberg&Lindqvist和Jiang&Zheng&Tang认为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引起家族企业“去家族化”。
他们指出,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任何不利变化都可能是灾难性的 ,当企业不足以应对时,家族创始人很可能会将企业的所有权进行分割或转让,甚至在企业市值较高时出售。
通过总结国内学者对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动因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中许多观点与国外学者相似。
第一方面是企业需要改善自身的治理模式。
大多学者都指出,随着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增加,基于经验决策的治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
此时,企业更倾向于采取两权分立的非家族化治理, 将企业的日常经营交给更加专业的管理人才 。
第二方面是融资需要。
一般而言,由于家族企业相对封闭,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外部投资者通常不愿投资家族企业,家族成员也出于对自身权益被稀释的担忧不愿接受外部投资。
但是,当企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甚至倒退时,一些成员会选择退出企业,企业的耐心资本也会相应减少。此时, 引入外部投资是家族企业的必然选择 。
第三方面是应对外部风险需要。
何轩指出,在企业应对外部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相对于聘请专业经理管理企业或分割、转让产权而言,由创始人后代直接继承企业可能会使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02 | 创新绩效的相关研究创新绩效的概念
创新绩效涉及因素众多,目前学术界对其尚无明确的定义。
国外学者Ahuja、Gunawan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阐述了创新绩效, 狭义的创新绩效指企业的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表现 , 广义的创新绩效则涵盖了更为完整的创新过程,包括创新理念的产生 。
但另有学者认为,这种界定方式不够全面,他建议 还要考虑管理层面的创新结果和知识层面的创新成果 。
创新绩效的衡量
国内外学者多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选取指标对创新绩效进行衡量。
在创新投入方面,Xin Chang&Angie Low以R&D作为衡量指标进行了大样本研究。
有学者选取的是物质资本投入指标,他们认为, 研发资金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生命源泉,是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变量 。
在创新产出方面,Ahuja&Katila选用的指标是专利数量;学者认为, 相比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数更能合理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另有研究者则从 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等方面来衡量企业的创新绩效 。
03 | 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对创新绩效影响
目前,国内外学者较多地研究了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关于“去家族化”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文献相对匮乏。
事实上, 强大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新产品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 。
同时,盈利能力和成长水平是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综合体现,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大的创新活力和更稳定的创新环境,有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因此,企业的创新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有所联结和共通, “去家族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可以从其财务绩效中体现出来 。
通过总结家族企业“去家族化”对财务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将二者的关系归为两种观点。
一类观点是家族化水平越低 ,“去家族化”的程度越高,对企业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越大 。
例如,Danny&Richard指出, 创始家族决策时往往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因此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客观 。
根据理性人假设, 他们更容易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这可能会损害企业的业绩 。
国内认同这类观点的学者大多是站在代理成本的角度。
通过研究发现, 家族企业通过引进外部职业经理人进行“去家族化”反而增加了委托代理成本,抑制了企业绩效 。
有学者基于现金流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视角,通过实证分析,他们得出结论: 家族成员对企业具有绝对的控制权,中小股东的利益很有可能受到侵害,此时企业的价值也相对被弱化 。
另一类观点是家族化水平越低, “去家族化”的程度越高,对企业财务绩效的负面影响越大 。
从代理成本的角度来看,Fama&Jensen、Schulze认为家族成员作为企业管理者时代理成本较低,因此家族化程度越高,家族成员持股越多,越能提高企业绩效,反之越抑制企业绩效。
Ronald&Davidm利用实证方法对比了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的财务绩效,研究结论显示,前者的财务绩效要高于后者。
国内学者指出, 家族化水平高意味着企业的股权结构较为封闭,股权较为集中,大股东对企业的日常运行更加关注 。
家族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家族成员持有企业绝大比例的所有权,同时掌管着企业日常事务的决策权 ,两权合一的特殊地位避免了企业管理者和股东因目标分歧而产生的矛盾和损失,他们在经营管理上具有绝对优势, 将不遗余力地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
在研究家族企业“去家族化”与创新绩效关系的有限文献中,“去家族化”可以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最为主流。
研究发现, 职业经理人往往比家族成员拥有更大的创新动力和投资智慧,从而推动了产品的技术革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
一些学者从“去家族化”背景下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有学者选取上市公司相关信息为样本数据,得出对企业高管和员工实施激励可以使他们更加关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积极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明显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结论。
01 | “去家族化”概念
家族企业是一种最为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全球约70%的企业由家族所有或经营。
1978年以来,我国家族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研究“去家族化”之前,有必要解释家族企业的含义。
然而,虽然当前文献已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面研究了家族企业,但在定义家族企业的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
家族企业,顾名思义就是家族和企业的组合,同时包含了家族和企业的特点。
本文基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从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角度定义家族企业: 家族企业中,家族成员作为企业最大的股东和最终控制者,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同时担任董事或经理,并负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作出决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和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内部缺陷制约了家族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导致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考虑传承问题,“去家族化”的转型战略提上日程。
02 | “去家族化”方式
有学者对“去家族化”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并被后人广泛沿用,以下三种方式下的“去家族化”程度越来越高。
(1)引进职业经理人。
职业经理人的引入有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更新和升级 ,该种方式下,原家族仍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外聘的职业经理人则扮演着企业“管家”的角色,对企业进行专业化治理。
一方面, 职业经理人承担着提高企业价值、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责任 ,另一方面, 他们也可以通过其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获得相应的报酬 。
企业以这种方式进行“去家族化”时,应注意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否则长期存在的“家本位”观念会引起股东们对经理人的质疑,从而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产权社会化。
产权社会化是指企业引入外部投资者,使得企业的财产所有权被社会上各阶层、各行各业的人所拥有,企业不再受家族亲缘关系的束缚 。
实现产权社会化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在 家族成员内部分配产权 ,二是 将部分产权分配给外部投资者 ,三是 将全部产权分配给外部投资者 。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最为常见的途径是通过发行股票将企业的部分产权分配给外部投资者。
简言而之,在该种“去家族化”方式下, 企业的所有权不再完全归属于原家族,而是与其他外部股东共同持有,甚至由外部股东单独持有。
但与此同时,原家族成员保留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相当于转变为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3)出售企业。
意味着创始家族彻底退出企业,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一并转让,实现家族企业的完全“去家族化” 。
01 | 创新绩效概念
由于创新思想的衡量存在主观性,本文所研究的创新绩效并未涵盖完整的创新过程,而仅仅指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专利或新技术,从而将产品更新换代, 新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强调的是技术创新成果在市场上的表现,即狭义方面的创新绩效 。
明确了这一概念,本文从技术创新活动三个阶段出发,探讨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效应。
02 | 创新绩效衡量指标
本文通过分析美的集团在技术创新活动的三个阶段中各项指标的变化,来评价美的集团“去家族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创新投入阶段指标
研发资金投入强度。
在创新投入阶段,职业经理人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调动和发挥每个成员的灵感和创造力。
股权激励也使经理人更加注重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取得更好的业绩。
因此, 充裕的启动资金是企业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
投入资金越多、强度越大,就越可能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研发人员投入强度。
研发人员作为核心技术人员,是企业产出专利和新技术的重要主体,有助于企业从依赖外部技术“输血”向自主研发的技术“造血”转变。
研发人员的比例越高,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就越充分,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就越高,带来的创新绩效就越好 。
创新转化阶段指标
随着研发活动的深入,资金和人员的初始投资开始向产出专利或新技术的阶段转化,然后由制造人员、营销人和其他业务人员共同推进至产出阶段。
要评估“去家族化”是否推进了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过程,可以使用这两个指标: 研发人员的研发动力和专利创新研发效率 。
研发人员的研发动力,可以通过衡量每申请一项发明专利所需的研发人员数量是否减少来评价。
每项发明专利申请所需的研发人员数量减少,则表明研发人员具有更充足的的研发动力,相应的创新产出会更多,创新绩效水平更高 。
专利创新研发效率,是指单位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创新产出,通常可以用发明专利申请数与研发资金投入的比值来衡量。
该比值越高, 说明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和创新效率越高,创新产出的强度越大,创新绩效越好 。
创新产出阶段指标
随着研发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步进入产出阶段。
制造人员根据研发人员开发出的专利或新技术生产新产品,营销人员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这些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其他业务人员提供物流、售后等服务。
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为企业创造了切实的经济效益,真正改善了企业绩效。
而盈利能力和成长水平是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的综合体现,盈利能力较强、成长水平较高的企业通常具有更大的创新活力和更稳定的创新环境。
因此,企业的创新绩效最终可以从其获利能力和成长水平中体现出来。
发明专利申请数。
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发明专利是最难获得的类型,能更好地代表一个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
然而,企业申请专利与评定机构授权专利之间存在时间差,利用已授权的专利去评价企业以往的创新成果不够准确,并且受官僚腐败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评定机构对专利申请的授权不一定是客观的,因而用专利的申请数来评估企业的创新产出更为合适。
发明专利申请数越多,代表企业的研发能力越强,对创新绩效的解释能力就越强 。
投入资本回报率。
投入资本回报率是企业年利润与投资总额的比率,衡量一项投资获得为企业带来了多少经济回报。
该比率越高, 说明企业投资研发出的新产品所实现的价格溢价越高,盈利能力越强 。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值,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
该比值越大,说明股东从企业的投资活动中获益越多,获利能力越强。
营业收入增长率。
营业收入增长率指的是企业当年营业收入增加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越大,市场占有能力越强,成长水平越高。
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是企业当年净利润与上年净利润的比值,体现了企业的扩张速度。
该比值越大,说明企业成长速度越快,发展前景越好。
上一篇 : 焦点滚动:冲上热搜,甄子丹在戛纳一口气官宣3部新片,“甄宇宙”要来了!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