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迁移时,建于八尺门海堤之上的宏伟壮观的向东渠八尺门渡槽。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温昭云 摄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欧东茵 郭婉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核心提示
退养还海,拆除渔排。为了保护生态,在东山县八尺门从事养殖10年的渔民何彬坡,去年底“离海”了。
不久前,何彬坡又重新“下海”。不过这一次他有了新身份——海洋生态管护员。每天清晨,何彬坡都要沿着八尺门海岸线走一走。
何彬坡说,不管是“离海”,还是“下海”,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海域。
上世纪60年代,为方便东山岛居民生活,当地建起了东山岛连接云霄县的八尺门海堤。然而,由于海堤切断诏安湾与东山湾的水体交换,导致海域水质恶化,影响东山、诏安、云霄三县的长远发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东山县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涉及海洋渔业产业,水产品的出口多年居全国县级首位。海洋生态的保护对东山来说至关重要。
痛定思痛,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一至三期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启动。最近,好消息传来,八尺门退堤还海工程全部竣工并顺利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历时13年的八尺门海域生态修复圆满完成,东山实现由“半岛”恢复“全岛”的划时代转变。
担忧 八尺门发出早期警告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小艇缓缓拨开细浪。何彬坡和几个朋友相约着去八尺门小公园晨练。
这样的场景,搁以前,何彬坡不敢想:前几年,海堤两侧的水体呈墨绿色,几乎静止,并不宽阔的水面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多个渔排,高温之下散发出一阵阵腥臭。
“说来,都是历史。1960年以前,东山岛与大陆交通就靠八尺门老渡口的船舶,人们甚至通过摆渡来运输淡水。”何彬坡回忆,渡运能力极其有限,遇上怒海狂涛,动辄是舟沉人亡。在八尺门建造海堤或者大桥,成了东山人民的愿望。
时任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下定了决心:群众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建桥施工难度极大,于是在1960年,福建省政府决定建造八尺门海堤,连接东山与云霄。一年半后,长620米、宽13.6米的八尺门海堤建成了。
这条海堤像一条连接着婴儿与母亲的脐带一样,源源不断地为东山的发展输送营养,使东山由孤岛变成半岛。海堤上修建了一条两车道的公路,汽车第一次可以直接开上东山岛,实现了东山人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
八尺门海堤和河南的红旗渠、北京的十三陵水库一样,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掌握命运、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成果。谷文昌为此写下了激情澎湃的诗句:“如今削山填海峡,海陆横卧三堤,从此海岛变,欲与蓬莱比。”
1973年,八尺门海堤上又筑起了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向东渠全长85.81公里,仅次于全国闻名的红旗渠。它把云霄的淡水引入东山,解决了东山缺水的瓶颈,也为近海养殖提供了条件,从此,东山农业工业开始大发展。
2001年后,东山县陆续兴建了八尺门跨海大桥、大产大桥。这两座大桥满足了东山岛与陆地的往来需求。八尺门海堤交通功能就日渐淡化。
由于八尺门海堤没有涵洞,东山湾和诏安湾的海水不能够互通,随着网箱养殖兴起,八尺门海域因为水深浪小而受到青睐。短短几年间,海面上就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网箱。网箱养殖的饲料常年沉积在海底,一层叠着一层,越来越高。“小时候,家里大人在八尺门用一根十多米的竹竿往下放,竹竿放完了还没碰到海底。近年,水深仅剩3米左右。”何彬坡表示,每年夏季水体富营养化更为严重,鱼类缺氧,大量死亡,养殖户的损失不小。
而八尺门海域另一边的诏安湾水质更是超标,由2016年的二类降到了2019年的劣四类,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
复流 系统施策为大海让路
退堤还海,势在必行。
2020年以来,在中央、省、市各级的高度重视下,东山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常务副指挥长的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指挥部,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部署要求,紧盯目标,全力推进历史遗留海洋生态修复项目。
2021年11月29日,随着挖掘机把最后一段堤岸成功拆除,八尺门海堤全线破堤,功成身退。
八尺门海堤打开之后,此前被它阻隔的东山湾和诏安湾两个海域的海水能自然交互。东山湾的潮汐时间早于诏安湾,潮位也高于诏安湾。因此,涨潮时,海水就会从东山湾流向诏安湾,而退潮时,正好相反。由此,可以促进海水相互交换。
拆除八尺门海堤,仅仅是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的一部分。“整个工程包括海堤贯通、海域清淤、网箱清退、岸线整治修复等诸多方面,要巧妙运用系统思维。”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局长陈爱棋举例说,“退役”的海堤依旧发挥“余热”,开凿下来的石块用来建设海岸的护堤,目前已经建成护堤7.2公里。此外,海堤拆除后,水流湍急。大产大桥、八尺门大桥、高速特大桥、第一水源跨海引水渡槽以及海堤维修等这一系列防撞加固工程都已提前规划建设。
其中,八尺门渡槽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是向东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八尺门渡槽的历史风貌,当地政府根据八尺门渡槽的“槽”“墩”相对独立的结构特点,采取了分体吊装迁移、异地拼接复原的保护方案,将其从八尺门转移到康美镇钱岗村。“这是国内首个大型石砌体结构迁移保护。我们坚持‘最小干预原则’,用微改造对文物进行仔细的保护。”八尺门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林裕添表示。
是时候给海让路了。八尺门海域整治涉及漳州的东山、云霄、诏安三县。其中,仅东山县杏陈镇,就有800多户渔民告别八尺门水产养殖。
“稳”,是大部分渔民最深切的期望和感受。
“我现在当上了海洋生态管护员,检查非法网箱养殖、漂浮垃圾、电炸船等。”说起如今的工作,何彬坡十分满意,非法电炸船可逃不过他的眼睛。这名优秀的“养殖能手”从小在八尺门长大,对捕鱼的手法、时间、水域都非常熟悉,哪些地方鱼多,哪些地方好下网,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清海行动’之前,镇政府就对养殖情况进行摸底调研。我们还按网箱和养殖设备数量进行一次性补助,推动符合条件的渔民就业,确保他们退得出、稳得住。”东山县杏陈镇党委书记林华翔说。
截至目前,东山、云霄、诏安三县清理拆解网箱格413户38444格,完成率100%;筏式吊养清理101户702.1亩,完成率100%。
扮靓 长远发展须下绣花功夫
渔排清理了,剩下的淤泥如何处理?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地灾防治科科长张志伟翻出手机视频:巨大的螺旋绞刀头探入海底,将黑色淤泥切割、搅动、打散……在离心泵的作用力下,淤泥被吸入半米粗的全封闭排泥管道,之后送至附近的红树林。
“一艘绞吸船,每小时连水带泥清理2700立方米。我们一共挖出139万立方米淤泥。这么多淤泥,一度无处安放。”张志伟表示,经过规划,当地在八尺门海域沿线分期分批种植了红海榄、秋茄等红树林苗木3000多亩,从海底清理出来的淤泥恰好用于红树林苗木的底层填料。此举既疏通了海床,又种植了“海岸绿肺”,一举两得。
从2021年9月起,东山县开展了八尺门海洋环境跟踪加密监测,结果表明,硫化物、油类、化学需氧量符合海水水质第一类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数据有所下降。
“要把八尺门海域修复好、保护好,我们进行全天候24小时监控,绝对不允许海漂垃圾、非法养殖等破坏行为。”林华翔介绍,杏陈镇已建立巡海机制,由镇海管站10名专职人员加强沿线巡逻,并运用24个监控探头、无人机等技防技术,构建“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体监管格局。
如何既保护生态,又守住当地群众的“钱袋”?
“我们正在八尺门海域附近建设前埕鑫海渔业园,支持渔民入驻。”林华翔表示,吸取之前八尺门海域的经验教训,园区的核心特色就是环保,在改造原有低效的盐田和虾池的基础上,实行了大物业管理,杜绝生产垃圾入海。此外,镇里还计划向上争取资金,科学处理养殖尾水,解决近海养殖污染严重的弊端,朝着“鱼和熊掌兼得”的探索目标奋进。
水质好起来,多年难见踪迹的青鳗、粉鳗等重现八尺门。不时还有翩翩起舞的白鹭飞过海面。
“把‘底子’打好了,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八尺门沿岸做‘美容’。‘美容’不一定要多‘高大上’,但一定有标准,不能乱动刀,严格按相关环保要求操作,并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修建景观。”八尺门项目指挥部办公室主任何伟湃说。
“海域贯通工程虽然工程量巨大,而且短期内经济效益并不明显,但是从东山的长远发展需要来看,让这片海域重归碧海蓝天、鸟飞鱼跃,还百姓以更好的生态,这是群众的需求。”闽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黄旭光说,当年建设八尺门海堤是为了东山的发展更快,如今,退堤还海则是为了更好的碧海蓝天。
60多年前,为了交通便利,人们用汗水筑起八尺门海堤。60多年后,新一代人用新理念新方法还原生态。如今,服役多年的八尺门海堤已经功成身退,它离开之后留给当地老百姓的是一个更为洁净的海湾、一片更为环保的海洋、一个守护绿水青山壮大金山银山的美好未来!
如今的漳州东山八尺门海域环境干净整洁。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郭婉玲 摄
2021年11月,八尺门海域上,20多台大型机械在海堤上拉起长长的作业线,长短臂挖掘机进行拆除海堤作业。(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郭婉玲 摄
东山县组织人员对八尺门海域的养殖设施进行清退。(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郭婉玲 摄
2021年3月,向东渠八尺门渡槽进行异地迁移保护。福建建科院文保团队现场成功完成首个U型渡槽单体分离、下架。(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温昭云 摄
2022年7月2日,由福建建科院文保团队承接的“向东渠八尺门渡槽异地迁移保护工程”完成过半。(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温昭云 摄
上一篇 : 【环球播资讯】电力公司技术员_万鹏飞 电力工程技师
下一篇 : 最后一页